人大人科创
张江-硅谷创新创业平台

人工智能领域 简报2019年第62期 AI生态是巨头的必修课,如何“玩”好各有绝招

今天,传统产业巨头和互联网巨头都在建设AI生态。华为、平安、百度、阿里、腾讯等企业,在AI浪潮的冲击下模糊了边界,互联网下半场——产业互联网格局未定,AI生态成为巨头竞逐目标。

其中,AI技术的壁垒正在逐渐消失。尤其对巨头来说,在雄厚资本下,可以通过并购、高薪聘请专家等各类商业手段迅速赶超。如此一来,丰富的业务场景成为AI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巨头博弈,特色先行

各大巨头企业的AI生态各有偏好,各据城池。

百度的技术立场鲜明,在刚刚召开的2019百度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透露百度大脑平台开放令万千开发者尝试到了甜头,已经开放了200多项AI核心能力,以操作系统支持形形色色的应用,甚至照顾到了应用的后续市场化。

阿里的产业AI支柱是电商、零售和金融,精细化运营能力了得。先是花了大价钱成立达摩院补自研技术短板,再强调AI能力与产业深度结合。比如在零售场景,AI智能化渗透到各个环节,提供精准的用户标签画像,精准推荐、智能客服、供应链能力、智能金融等“全套服务”,特定产业的护城河难以攻破。

腾讯的AI生态优势在于“连接”。在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中,腾讯把连接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在下半场产业互联网中,腾讯的定位是“连接器”,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丰富的数字接口,尤其注重将AI能力开放出来,并在多元化行业解决方案中强调“科技向善”。

马化腾曾说:“场景和市场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有市场,不管是技术还是人才,包括新的科技,都会跟着你走。”

在各巨头对“场景”的狂热追求下,一家拥有丰富场景的企业浮出水面。2019年初,平安这只金融巨狮宣布战略调整,LOGO从“保险·银行·投资”变为“金融·科技”。一只脚伫立金融,另一只脚迈入科技,科技的地位提升到了与金融相同的高度,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三十一年的发展过程中,平安集团拥有丰富的线下场景,包括大金融业务、大医疗业务等。在国内拥有32家子公司,长达31年的业务积累,链接了丰富的B端客户资源。

因此,场景成为平安科技AI生态的重要标签,当其他AI企业还在不断探寻应用场景的时候,平安的生态合作伙伴已经开始线下场景的测试,平安已经在悄然布局AI生态,以“场景+技术”为突破点,为合作伙伴锻造了一个稳固的“人工智能生态圈”,聚集行业资源,帮助企业突破资源限制,增强企业环境适应性,拉升企业红利期。

平安科技人工智能生态圈

打破闭门造车的偏见,从内生走向外化

长期以来,作为综合金融集团平安集团旗下的高科技内核,平安科技持续为集团提供科技能量,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平安科技仍然只是集团的一个技术部门。

但亿欧通过梳理平安科技高层在多个场合的演讲,发现自2017年以来,平安科技一直在强调开源合作,AI生态。

坐拥平安集团32家子公司的业务需求,平安科技已经把自己喂的足够“饱”,那么,平安科技为什么还要释放生态的信号?平安智能认知总经理宋晨接受亿欧采访时回答:“平安科技向外走不仅反映了开放心态,更是为客户负责,为市场负责、为团队负责的表现。”

据亿欧观察,平安科技有两方面的优势,在从内生走向外化的过程中,吸引足够多与足够好的生态伙伴。

一是坚持“金融+科技”双驱动战略,虽然提供的是科技服务,但很好地利用了金融的天生优势,合作伙伴的资金可以在平安做沉淀,由此降低购买科技服务的成本;跨界的尝试会诞生许多奇妙的商业创新,平安智能认知总经理宋晨接受亿欧采访时也说:“我们和客户往往不是在讨论技术,而是在讨论商业模式。”

二是先内部充分锻**炼,再推向市场。**宋晨提到,很多科技公司签单时,经常把项目做成了“三边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造成工期延长,建设成本上升。平安科技的产品和方案现在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打磨成熟后才推向市场,上手就用。

过去10年里,平安集团在科技领域投入了1000亿元人民币,平安科技的能力也在这样的训练中臻于成熟。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公开场合表示,未来5年还将继续投入1000亿。

在智能+时代,场景丰富度对AI生态发展至关重要。平安科技曾经支撑的集团各大子公司,和平安科技站在了一起,用“团战”的方式,帮助平安科技完善相关产品及落地方案,建立平安生态圈。

AI生态的马太效应初现,中台“弹药库”储备充足

摩尔定律趋缓,人类更多把AI技术能力放在了算法进化上。大公司一方面成立各种研究院,进行产学研合作,推进基础研究;另一方面,纷纷跑马圈地,通过大建“朋友圈”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今天,平安科技AI生态的开放姿态,让超过100家、近20类AI中小企业找到了“舞台”,平安AI生态已经向生态合作伙伴全面开放,包括品牌、资源、场景,甚至是客户。

对于认证级合作伙伴,平安在市场和业务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共享场景资源,提供技术、实施、运维方面的培训支持,利用品牌优势联合宣传渠道,为合作伙伴策划授权活动。

AI生态圈日益扩大,落地成果也相应越来越多。平安科技不仅承载了平安集团80%以上的科技业务。在刚发布的2019上半年平安智能认知大事记中,亿欧猛然发现这家金融巨头已经落地了多项智慧城市项目,包括协助香港特区政府建立eID系统、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智慧考务项目、全国统一电子社保卡生物识别项目等等。

在挑选合作伙伴时,有何标准?宋晨表示,除了合作伙伴的能力要求,更重要的是其是否对AI有真正的情怀,而他所说的情怀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基于行业需求而驱动的技术研发,而不是基单纯的赶风口。对于平安科技来说,通过技术进步让行业降本增效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为了低成本、高效率把握这次机遇,平安科技以“模块化经营”为理念,打造了数据和业务中台——**平安智能认知**。中台向下融合技术,向上赋能业务,可以帮助平安AI生态迅速吸纳生态合作伙伴,以及迅速打造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平安智能认知产品架构

今年开年后,平安智能认知能力中台的效应迅速得到展现,“云+端“产品全面开花,云产品“平安π 综合身份核验平台”和端产品 “平安π 感知物联融合平台”,不仅能对外提供算法API接口,更能提供一套完整的集成解决方案。能力中台是平安科技的“弹药库”,做到了“高筑墙,广积粮”,才能“缓称王”。

仔细观察我国近三年的AI生态,马太效应初现。AI领域的投融资金额仍然可观,但投资笔数却在减少,说明强者在不断吸纳有限的资源,回报逐渐向头部靠拢。

但是,广阔的市场巨头们蚕食不完,在新技术浪潮下,不论是巨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一定会找到合适的定位。各家企业的AI生态布局,仅仅是这场浪潮之中的一个缩影。

在开放中,巨头们会在产业互联网的道路上开辟哪些新场景,找到客户未被挖掘的痛点、书写产业互联网下的哪些商业新剧本,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