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人科创
张江-硅谷创新创业平台

互联网+科技金融 简报2019年第61期 供应链金融发展三大趋势:中小银企的变与不变

近日,“中国供应链金融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的当前阶段,中小企业面临着核心企业信用难穿透、应收账期错配、融资成本高、流动性风险大等难题;同时,银行,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则面临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高企与普惠金融政策要求的现实矛盾。


**面对10万亿规模的供应链金融市场,中小银企们都想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破解发展难题,这其中既有原有业务原则与逻辑的坚守,又有新式业务模式与生态的开拓。**


CFT50首席经济学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广义的供应链金融不仅包括外部的产融结合,还包括企业内部金融资源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基于已有产业渠道和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代表有基于B2B电商平台的、基于企业ERP系统的、基于大型商贸园的、基于大型物流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等。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掌握数据流、信息流以接入更多上下游企业提供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再附加资金流。

>

> 第二阶段,基于新兴科技的供应链模式,新兴技术包括AI、区块链、大数据、加密技术等。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用技术真正解决链条上的痛点才能实现效率的提升,而不是为利用技术而用技术。

>

> 第三阶段,基于“三流合一”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三流”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依靠技术规则打造满足多元化供给与多元化需求的平台,该模式下产融真正结合。


就现实来看,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参与者已意识到要用技术解决展业痛点,**而很多痛点的根源便是“三流合一”未能真正实现。核心企业信用难以穿透全链条,链条远端企业授信的缺失带来的是银行无法有效开展借贷风控。中小企业由于数字化能力薄弱,因此融资的经济和时间双项成本都很高,这同时限制了银行对公业务条线的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在参与到供应链中时很难发现风险敞口及其规模,中小银行风控承压增大。**


挑战之处亦是机遇。上述三方面是供应链金融正在承受的痛点,而据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所讲,这些也是金融科技赋能产融的方向,是供应链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 一、场景型风控


金融壹账通供应链金融副总经理庄海龑指出,**巴塞尔协议中将风险分为三大类——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往银行在借贷风控中更注重管理信用风险,对于市场风险管理较少;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中,交易行为发生在具体的场景中,真实的交易场景也成为银行给企业贷款授信的判断指标。因此,银**行的风控需要深入供应链的场景中去,而这就要求新的风控模式能适配场景的特点——动态、实时、高频。**


场景化风控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风控的结构,即怎样形成风险的闭环。从银行借贷的风控流程来看,分为贷前、贷中、贷后,所谓风险闭环是指风控各环节数据与信息实现反馈,最终对回款账户的监督既完成了全链条的风险管理,同时又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供给提供参考,还为银行授信贷款提供判断依据。


对此,中原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熊凯分享了一个现实的案例。在家电产业的供应链中,下游经销商通常采用预付款的形式从核心的家电生产企业中采购产品,这就使得经销商不断以赊销的形式向更下一级经销商筹款,而处于链条末端的经销商通常体量小、资金少,还要留足资金囤货以备销售旺季到来;另一方面,由于下游经销商资金渠道不畅,生产企业的产品销路也无法打开,由此形成了家电供应链上的“堰塞湖”。


银行将风控置于交易场景中,实行动态监督,基于此来为供应商贷款融资,则能有效疏通这一“堰塞湖”。银行首先对下游经销商授信贷款,同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然后通过动态监督经销商的回款进度,指示物流企业放货,待回款全部完成,银行指示物流企业将货物全部发给经销商。


**由此来看,场景型风控是一种动态的风控,基于供应链上的交易场景,银行可追踪贷款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并据此判断企业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判断企业还款意愿与能力”这一最终落脚点即是金融壹账通首席风控官高帆所讲的“银行传统风控逻辑”不变的地方,“金融的本质没有改变,不是说有了AI、大数据等技术,银行就可以不做风控了,技术是优化了流程。”高帆如是说。庄海龑也表示,供应链中的场景其实是为银行风控提供了更多抓手,风控的原则未变,仍是将企业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等“不确定性”转变为“确定性”的过程。


### 二、数据验真与风控敞口


**在银行传统抵押贷款中,“不确定性”转变为“确定性”的原则,实际上如庄海龑所说,是将借款主体企业的不确定性转变为担保平台的确定性。****而在供应链中,银行风控所要管理的“不确定性”增多,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即是对交易场景的系统性判断。场景,尤其是强场景由数据搭建而成,因此要系统转变不确定性就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而据高帆表示,当前供应链中的数据质量并不能满足风控所需。**


**这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数据分析前的准备工作繁重。**高帆表示:“我们大量的时间花在数据验真上,一句话概括这一过程很轻松,但实际中的技术操作很复杂。”数据是不确定的、不真实的,若将这些数据代入风控系统中,是无法准确判断风控敞口的。因此,数据清洗占实际风控工作的比重很大。这一过程中,金融科技公司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高帆表示,像壹账通这样的平台提供的一个很大的价值就是,将“洗干净”的真实数据代入模型来评定融资企业的风险敞口规模,传递给银行以使其准确定价。


**对于数据质量问题,中小企业并非不想提供优质、真实的数据,更多时候是不能、不会提供。**高帆就提到,谈到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时,更多会讲到贷款利率高这些经济成本,而对中小企业来说,时间成本高也是一个重要成因。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规模有限,业务通常较为单一,有限的资金流使得信用等级也不高,因此很难提供给银行所有的借贷相关的凭证;另一方面, 在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的应用上,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不足、技术设备缺失,因此无法充分享用技术赋能带来的信息凭证数字化、数据自动生成与传递等便利,贷款时间成本高的问题依旧无法有效解决。


[**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邱寒此前曾表示,**](https://www.iyiou.com/p/101938.html)**银行数据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中间业务层,而“在用户无负担的状态下采集数据”则能有效提升数据质量、扩充数据积累、完善标准化数据。**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对公业务客户,这也要求银行要主动深入场景,主动采集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可以通过RPA等技术直接存储、处理采集来的数据,避免人工的二次输入。高帆就表示,实际在供应链上,不同系统之中很可能已存在银行风控所需的数据,如何打破系统之间的分隔,或说如何实现不同系统数据的调用与共享便尤为重要。


**这也是高帆在演讲中表示“风控前置”的原因。传统风控更多放在数据处理之后,是作为数据的接收一方,但高帆认为,风控应该放在数据源的前端,主动营销。一方面,银行主动挖掘数据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银行可基于此形成对风险的闭环监督,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敞口规模,把握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


### 三、交易银行


熊凯对亿欧金融表示,交易银行模式作为银行对公业务的新增长点,风口已至。


其实无论是零售业务,还是对公业务,银行的服务理念都在经历由“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交易银行的模式不再聚焦银行要营销的产品,而是注重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此,可以看到交易银行模式下开展以支付结算为代表的现金管理业务,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贸易金融业务,以及银行正大力优化的投行业务。


**对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的新发展,金融壹账通企业金融CEO、董秘费轶明表示,供应链金融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技术+服务”的问题,每一个产业的供应链特性都不一样,不存在一个适用任何产业供应链解决方案。**在过程中,要注重建设智能供应链平台以对接链上的企业,打造基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差异化要素的供应链生态圈。中原银行的实践则证明这一战略理念可实现落地。


熊凯表示,中原银行基于其所处河南省煤电大省的特点,搭建智能供应链平台对接民营煤场、电厂,以及供应链公司,银行基于交易凭证、运输及验收单据等确认煤场应收账款的产生,审核其融资需求,解决了煤炭供应商融资难的问题。智能供应链平台的接入使得银行能批量与客户达成业务合作;同时,银行能在核心企业未确权的情况下,基于平台接入的数据信息作出借贷风险判断,为链上企业融资,这有效解决了当前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核心企业不确权”的难题。


**此外,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将贷款分散至链上的中小企业。一方面,这可以避免核心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另一方面,银行可以突破单一客户的融资限制。**中小企业协会供应链金融工委会秘书长蒋骊军还认为,对于很多区域性中小银行来说,展业地域收到监管的限制,而供应链金融能够通过链上企业资金流的传导帮助中小银行合规地拓展业务规模。


熊凯表示,银行除了探索建立敏捷型的供应链服务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建设开放型的供应链生态。中原银行已于今年6月成立了“中原供应链合作发展联盟”,吸收科技公司、租赁公司、保理公司等供应链中相关的资金方和资产方进入生态。无独有偶,今年3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以及金融壹账通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供应链金融工作委员会。


据蒋骊军介绍,工委会这一平台目前中小银行占比达80%,平台的目标是要建成中小银行金融科技的合作平台。这其中除了为成员银行引流客户、匹配业务资源,更重要的,工委会还开展人才培训与技术研究。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模式带动的生态建设不仅可以促进银行对公业务的优化与发展,还能通过合作提升中小银行科技应用的能力。